有些人总爱说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是在提倡复古和倒退,“就如同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反对剪辫子一样”。有朋友挖苦说:“其实,我觉得恢复清代的大辫子更好。一者显得我们敬爱祖宗,二者显得我们文化继承。……”类似这样的说法很多。
但这种说法恰恰证明了他们并不了解文字史,因为从文字史来说,许多简化字比繁体字历史要早得多。所以,简化字才是向已往历史的倒退,也才是“清朝的大辫子”。
为了强调简化字的历史资格,这些人总爱说简化字从甲骨文的时候就有了,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。这话说的不错,如按钱先生的说法从甲骨文算起,简化字比繁体字至少要早一千多年。这样说是因为,我们现在所谓的“繁体字”,实际主要是指历经甲骨文-大篆-小篆-隶书-草书的不断进化,到汉晋时期才最后成熟定型的楷书(其实也应该包括小篆和隶书等)。它是汉字从简陋、粗糙、单调、书写不便,最终演进到成熟的历史标志,是几千年文化祖先智慧的结晶。所以它不是什么“繁体字”,而是“正体字”。它代表的是我国文字进化的日趋成熟,是中国文字符号系统科学化完备化的体现。有朋友说恢复繁体字就是 “反对汉字进化”,显然是不合道理的。
那么简化字是在进化吗——不是,它是在倒退和复古。如果有一点文字“假借”和“通借”的知识,就会理解这样说的道理:
所谓“假借”(多见于先秦时期),乃“六书”之一。它是因为上古时汉字数量少,往往会“本无其字,依声托事”。遇到“有声无字”的情况,只好假借其它字代替。如古时没有“來”字——它本是甲骨文中的“麥”字,被借作了“來”字。长久借用反而使其成了“來”的正字,只好重新又造出了“麥”字。这种例子很多,如“共”借为“拱”、“支”借为“肢”、“貫”借为“宦”、“假”借为“遐”等等。所谓“通借”(通假)是本有其字,却有意无意地写作其它同音字或近音字,如借“公”为“功”、借“駿”为“峻”等等,实际就写错别字。
这是因为,我们的文字早期时字数较少,致使文字兼职过多。比如,“上古一个‘辟’字(就)兼有后代‘避、闢、僻、嬖、譬’等字的意义”。(《汉字知识》第25页)人们知道《周易》艰涩难懂,文字通假是个重要原因。如“孚”字兼有诚信、俘获、处罚三义,致使《周易》中的“有孚元吉”,被诸多易学家作出 “有诚信所以大吉”、“有所俘获故吉”和“虽受到惩罚,但终归吉利”等三种不同的歧义解释。
要克服这种弊病,就必须使文字由简到繁,加笔分职,增加字数,专字专义。比如“責”原有责、债二义,故加“亻”使“債”和“責”各字专义。其例甚多,可如:
由責而債,由弟而悌,由孰而熟,由竟而境,由馮而憑,由賈而價,由屬而囑,由舍而捨,由共而供,由自而鼻,由知而智,由昏而婚,由田而畋,由反而返,由卷而捲,由其而箕,由云而雲,由鉏而鋤,由兒而貌,由孚而俘……
这诸多文字史例,说明汉字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“一直在简化”,而是在逐步繁化;笔划不是在减少,而是在增加,目的是消除文字假借或通借的弊病。但这不是在倒退,而是在进化,在优化,在完善化,在规范化,在标准化,在系统化。怎么能说恢复繁体字是退化、是复古呢?正因为历史上的简化字存在许多包括了假借通借等的不科学性,所以自汉、晋、南北朝、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直到1955年,历时两千多年都没能被釆纳为正体字。
所谓的“繁体字”代表着中国文字的进化和完善,而简化字却是在向繁体字以前的文字假借、通借历史的复古和倒退。比如,原“云”通借为“古人云”和 “云雾”的用法,后来为避免字义混淆,繁体字中又造了“雲”字,使“古人云”与“雲雾”的词义更为清晰,否则“云雾”可以理解为“说雾”了。古人曾以 “舍”含“舍、捨”二义,后繁体字造出“捨”字使其各司其职,否则以“舍弃”代替“捨弃”可误为在屋舍中丢弃了,……不胜枚举。现在简化字将“云”“舍” “后”“松”等……相当大量的字,又从专职专义退回到兼职状态,本有专职的不少汉字却又被“撤职”(如後、鬆、徵、雲、髮……),从而造成了文字假借、通借弊病的历史性逆转,使两千多年的错别字合法化,把一个本经完善的文字系统倒退回一个有缺陷的文字系统,从而因此闹出许多笑话。这不是复古和倒退又是什么,这才是退回到“清朝的大辫子”呢!如果您再骂主张恢复繁体字是退回到“清朝的大辫子”,可先要摸摸自己后脑勺上是不是已经长著大长辫子了!!
还有人挖苦地说,要主张恢复繁体字就干脆“主张恢复‘甲骨文’,那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”。还有人挖苦地问 :“是否恢复隶书?是否恢复小篆?是否恢复甲骨文?是否恢复结绳记事?”其实这些话你不应该对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说,倒是应该对主张简化字的人说:“还嫌不简化,干脆简化到甲骨文、结绳纪事好了!”
此时这些人也许会说,主张从书写简便的简化字,恢复到笔划复杂的繁体字,难道不是倒退吗?当然不是。因为既然简化字是一种复古和倒退,主张恢复繁体字,当然就是在反倒退,这样说难道不是符合逻辑的吗。
原文
Thursday, January 28, 2010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